当前位置:向盖军衔同志学习>媒体关注

心系厦工,情系南极

三上南极,南极英雄心系厦工

1995年,40岁的盖军衔随我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踏上南极,这也是他第三次踏上南极大陆。在那里,看不到电视,更谈不上联网,甚至收不到广播…用盖军衔的话说:“生活在那里真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,那是对人生存意志的挑战,相比之下,物质上的贫乏根本算不了什么。”我们的装载机在南极科考站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,盖军衔三赴南极就是挑起机械设备的操作、维修和保养的重任。

200412月,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冰盖队出发,冲击南极冰盖最高点——冰穹A,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升高,盖军衔体温下降,血压上升,而且气喘、胸闷,但他一直坚持着……有一天晚上,他正在睡觉,队友叫醒了他:“发电机组停电了!”在冰盖上,热源全部来自发电机组,机组停电,雪地车就没有暖气,零下三四十度,停电就意味着死亡!

盖军衔闻讯立即奔向发电舱,紧急启动备用发电机,上面没有烟冒出,经验告诉他,是排气口没有打开…他甚至来不及戴上手套,迅速跃上不锈钢扶梯,直上仓顶打开排气口,在冰冻的瞬间,他的手被黏掉了整整一层皮……处理好这些后,机组终于恢复正常工作。但就在此时,他由于高原反应,在“太快”、“太急”的工作下,累倒在发电机旁的地板上,血压降到90/60,接近休克。后来,他被紧急送往美国在南极的大站抢救治疗。

返回后,盖军衔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《新闻会客厅》、首都各权威媒体和厦门市各媒体的采访报道以及有关网站争相传播,厦工主任工程师、共产党员盖军衔心系南极、三次远征南极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全中国。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赞扬,面对各种荣誉,盖军衔显得十分平静。他说,受厦工派遣,三次去南极,都是做了舍生忘死的心理准备,压根儿没想过出名。在南极,一次比一次艰难,一次比一次危险,他想最多的是:说什么也不能给祖国丢份儿,断不可给厦工丢脸。

在南极进行科考活动,是祖国赋予科考队员的崇高使命。盖军衔动情地说,这是厦工对他的培养与信任,使他有机会为祖国科考的崇高使命努力。从第一次出征南极起,自己就把心留在了那里。谈起三次南极“征战”和二次进入冰盖科考的日日夜夜,盖军衔哽咽着说:“在南极驾驶着厦工装载机,看到另外三台厦工装载机也在那里作业,就像回到了厦工,就像看到厦工的工友们,心头升腾起一股股暖流。”厦工装载机是我国装载机行业挺进南极的第一品牌,被盖军衔视为“无言的战友”。老盖说:“厦工装载机在那里整机性能表现出色,什么活都干,从没有‘趴窝’过,作为他的战友,即使再苦再难,我也绝不轻言躺下。”

同为厦工人的盖军衔夫人王嫣明说起丈夫,双眼噙着泪花,她说,老盖进厦工服务已30多年,一直将心系在两个地方:一是厦工,二是南极。他不折不扣地将生命中四分之三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。他知道自己底子薄,就努力充实,不为名、不图利,而是想要实实在在干好这一行。她说,老盖有种越挫越勇的精神,在他看来,没什么事是真正意义上的难事,关键看心。心意到了,行动跟上;行动有了,就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…以毅力和智慧取得最后的成功!

在老盖那“四分之三”时间里,对工作的投入远超对家庭的付出。即便是在妻子身怀六甲之时,他亦能做到苦学苦练,面对工作丝毫不怠慢……但王嫣明女士支持丈夫的选择!她说,作为他的妻子,我理应支持老盖的理想!当官,非他本意,他那脾气直的…也不适合。倒是对技术和服务,他很有“钻”劲儿,在他看来,技术是越研究越来劲儿,服务呢?许是衬他的心性——将心比心,用实力说话,服务他人。每次为别人解决了相关的技术难题,他总是会很开心。即便没有物质上的嘉奖,他亦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!

知夫莫如妻,王嫣明女士的话一点也不夸张。盖军衔三次出征南极,一次带队沿着青藏公路运送厦工装载机首批进入西藏高原地带……每次都是经受住生命极限的严峻考验,他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用生命的四分之三时间拼搏于工作中的毅力,成为“厦工精神”绝佳的诠释。他,是厦工的烫金名片!

在2010年的春节,前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走访看望厦门部分企业及职工,亲切接见慰问劳模代表,代表党中央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真挚的祝福。盖军衔同志作为劳动模范也获此殊荣。

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,“成就任何一项伟业都离不开劳动”。这句话让劳模盖军衔非常感动,他说:“成就伟业需要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劳动,看到伟大的事业中也有自己的汗水,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,感受到了工人的力量。”